云觀博,講述“老房子”里的故事系列小講堂。
帶上美麗的心情,暖冬出發(fā)!
西安鐘鼓樓從明洪武年間始建至今已有600余年,兩座古樓在古往今人的精心呵護(hù)下,依然巍巍屹立于此,成為古城西安一顆璀璨的明珠。
幾百年來,關(guān)于她的歷史的探究從未停止過。盡管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史料因?yàn)闅v史變遷、戰(zhàn)火紛亂等各種緣故無法完整地得以聚攏,但能夠保留下來的和目前可以觸摸到的是我們的寶貴財(cái)富,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究。
今日講述:重修鐘樓記
1740年(清乾隆五年)鐘樓重修記
A.D. 1740(Fifth Year of Qianlong in Qing Dynasty): Xi’an Bell Tower Maintenance
自古鼓樓東半里而近,有樓巋然臨于四衢之上。居人耳傳,謂明建是樓,以徙景龍觀鐘。即懸,扣不鳴,乃反其故所,而鐘樓之稱至今不改。余考銘志,鐘鑄于唐景云之歲,歷世久遠(yuǎn)。神物有靈,遷其地而不寧,理或有然者。乃登其上,隆中而廣外,弇阿杳窱,重口周府,陽藏陰翕,納而不出。余曰:此鐘之所以不鳴也,夫聲以曠、水以澆者宣也。故單穆公曰:“無射有休,耳不及也。”置鐘于深隱之區(qū),猶謂之大林也。戴甕以呼,而欲其聲之及遠(yuǎn),必不能矣。樓既靈,昔人以祀文昌,蓋即《周禮》之司命,其典秩自古為隆,而樓之瑰偉雄杰,亦與鼓樓相頡頏。既修鼓樓,并與方伯帥公謀而新之。尸其之者,咸寧令陳齊賢也,是為記。
乾隆五年正月,巡撫陜西等處地方贊助軍務(wù),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鶴城張楷題
從碑記中,我們很容易看出,1740年西安鐘樓經(jīng)巡撫張楷重修,仍按明初年結(jié)構(gòu)修建,唯將原室內(nèi)懸掛的唐代“景云鐘”移出室外,以使報(bào)時(shí)之聲遠(yuǎn)揚(yáng)。
1954年重修西安鐘樓碑記
A.D. 1954: Xi’an Bell Tower Maintenance
鐘樓建于公元一三八四年(明洪武十七年),原在城內(nèi)西大街廣濟(jì)街口,一五八二年(明萬歷十年)移建今址。一七四零年(清乾隆五年)曾加修繕。樓基面積一三七七.六四平方公尺,座高八.六公尺,由地平至樓頂共高三十六公尺。重檐窩拱,攢頂轉(zhuǎn)角,為西安具有民族形式的偉大建筑之一。在國(guó)民黨反動(dòng)統(tǒng)治時(shí)期,屢遭破壞。解放后,本府為保存我國(guó)勞動(dòng)人民建筑藝術(shù)傳統(tǒng),責(zé)成建設(shè)局重修,于一九五三年七月開工,換配材料,重飾彩繪,至一九五四年六月三十日竣工。特刻石為記。
西安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立
從碑記中,1740年的維修以及鐘樓的形制都清晰可見。此次維修的主要內(nèi)容是“換配材料、重飾彩繪”,由此說明除彩繪之外,鐘樓仍保持了原狀。